粤黔协作情谊长 好花更红映山海
山海和鸣,好花更红。自广东省荔湾区与惠水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,两地紧密携手,将荔湾区的市场活力、资金优势与好花红镇的生态优势、特色产业精准对接,共同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文旅融合:从“景区”到“样板”,让好花红绽放新彩。
“以前村里路况不佳,游客来了也难以久留。如今步道延伸至花丛旁,出行更加便捷,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!”好花红村村民的感慨,真切反映了文旅升级的显著成效。
自协作启动以来,荔湾区累计投入1628万元,用于巩固和提升好花红村AAAA级景区的产业发展、村容村貌改善、景区设施提质改造及非遗展示等方面。同时,配套建成了3.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兰花温室大棚,修建了500米的花卉观光旅游步道,改造了400米的人行步道,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。
硬件设施的升级进一步激发了“软实力”的活力。两地深入挖掘非遗资源,联合打造“粤贵虎”文创产品,进一步加强了粤黔两地非遗传承的交流与合作。

借助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提质改造后,好花红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。2024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,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,昔日普通的乡村景区,如今已成为粤黔协作文旅融合的生动典范。
产业造血:从“种瓜”到“全链”,让佛手瓜走出大山富农家。
“我们种植佛手瓜,产量远超过去种植玉米,价格也相对较高,还能加工成饮料、面条,我们的瓜简直成了‘金疙瘩’!”弄苑村的种植户们算起收入账,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。

在荔湾区的牵线搭桥下,1910万元的专项投入使好花红镇的佛手瓜产业迎来了“蜕变”。从最初的零散种植发展到建成1.2万亩的产业园,成为全省最大的种植基地。产业模式也从单一的鲜瓜销售,拓展到引入中山大学科研团队,研发出护肝饮品、果胶、水晶软糖等10余种衍生产品,成功实现了“一颗瓜”撬动一二三产融合。

销售渠道更是搭上了“广州快车”。通过与广州市和耕餐饮公司合作成立销售公司,在广州开设了5家直营店,并与省外59家批发市场档口签订代销协议,使佛手瓜稳稳地端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。2024年,产业园产量达到4.8万吨,销售收入高达4800万元,带动了2350户农户,户均增收2.04万元。从“藏在深山”到“走向湾区”,佛手瓜的逆袭,正是两地“市场+科技+农户”协作模式的生动写照。
民生暖色:从“急难愁盼”到“幸福清单”,让帮扶直抵民心。
“以前晚上走夜路,全靠手机手电筒,现在路灯一亮,串亲戚走夜路都方便多了!”河坝村村民谈及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,语气中满是感激。
这抹“光亮”,源自荔湾区东沙街道投入的40万元民生资金。这笔资金不仅为河坝村、吉安村等5个村寨安装了98盏路灯,更助力甲戎村挖通了2.5公里的产业路,使村民的辣椒、玉米等农产品得以顺畅运出大山。

医疗短板也在协作中得到补齐。自2021年起,东沙街道累计投入80万元,持续支持路灯、道路、卫生室等民生工程。街道还组织辖区内广州国际医药港等企业深入实地调研,送去了技术、资金和市场资源。枇杷村卫生室改造后,新增的诊疗设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;好花红村水渠清淤后,农田灌溉不再“靠天吃饭”。从“点亮夜路”到“畅通销路”,从“看好小病”到“增产增收”,每一项帮扶都精准对接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,将“民生清单”转化为“幸福清单”。
从文旅名片到产业标杆,再到民生改善,荔湾区、东沙街道与好花红镇的协作,早已演变为一场双向奔赴的共赢。这幅共绘的振兴图景,正书写着东西部协作的新篇章。好花红,红在产业兴旺,红在百姓欢笑,更红在跨越山海的深情与担当。(惠水融媒好花红镇分中心:黄安亚 龙中珍)